托育行业突飞猛进,人才瓶颈亟待突破。部分托育品牌看到其中蕴藏的机会,争相与高职院校展开合作,产教融合,开展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批量培养托育人才。
日前,产教融合领域的龙头企业慧科集团,举办了“新托幼 向未来”高质量托幼人才创新培养云峰会,正式发布新托幼战略,并推出“慧优才”品牌。峰会吸引了全国130余所高校的近400位托幼专业带头人的深度参与,《托幼瞭望》总编潘伟涛受邀出席。
“慧科的新托幼战略,是慧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新探索。”慧科集团共同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岳喜伟表示,“慧优才不但继承了慧科产研、教研、科技的力量为一体,还更好地聚集了产业联盟的力量,进而能推动高质量养育人才的培养。”
慧优才CEO万雯雯系统性地阐述了高校如何更好地建设特色高水平的托幼专业群,怎样打造托幼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以及数字化与托幼人才培养的结合所带来无限潜力。
万雯雯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在《202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中,一共公布了485个典型产教融合案例,其中只有2个学前教育类案例。托幼专业群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上,出发得比较晚,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机遇。
建设特色高水平托幼专业群,必须要有深入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经验,而慧科集团正是此中翘楚。成立12年以来,慧科已与全国2000+所院校展开不同模式的合作,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贵州大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常州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北京开放大学等。
《托幼瞭望》总编潘伟涛则从行业观察者的角度,针对目前托幼行业人才培养环节的问题,极其犀利地“扎了三针”。
潘伟涛说,第一针,先扎一下心。过去这些年,学前相关专业的学生就业相对容易,这并不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做得足够好,而是因为行业发展快,对人才的需求大。还有一个原因是托幼老师的离职率高,离行率高——很轻易就离开这个行业,不干了。新增需求特别大,存量老师流失高,市场需求造就了就业容易的幻象。
因此“作为高职院校,不要被这个幻象所迷惑,以为自己已经做得不错了。这是第一针,先扎一下心。”
潘伟涛接着扎出了第二针,扎脸。
“过去很多年,不管是从社会地位还是从收入待遇上,幼教老师相对而言是缺少尊严的,这也导致了整个行业的人才流失严重。”如何才能让幼师成为一个有尊严的职业,获得家长和社会的尊重,这需要幼教老师具备更高的专业能力和更强的职业素养,而这些,都是需要学校在专业设计和教育体系上来实现。
潘伟涛说:“不要埋怨别人不尊重你,尊严是靠自己获得的。企业的尊严,靠提供出优秀的产品或服务;高校的尊严,靠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我们的幼教老师有了尊严,培养他们的高职院校才能真正被尊重,才能真正拥有尊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第三针,我们扎在胳膊上,这是一针预防针。”潘伟涛表示,现在托幼行业的产教融合是热点、是趋势,抢占先进很容易,但要想清楚怎样抢占这个先机,用什么样的姿势。
要想清楚产教融合究竟会向何处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资源、优势分别是什么?高校、产业、企业、行业媒体等,应该找到自己在全国和当地产业生态中的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用最适宜的姿势参与到产教融合中来。
结语
首先,为什么要产教融合?是要解决当前所存在的问题,是要培养出高质量的托幼人才。
第二,怎么做产教融合?要围绕上面说的目标,去构建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包括课程内容、培养机制、信息化工具等等。这不是单项能力,而是系统工程,这是目前很多托育品牌所不具备的能力。
第三,谁能做产教融合?跟“慧优才”团队沟通后,深刻体会了懂行的重要性,人家是这个行当的,人家知道这个行当的玩法。当托育遇到职业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融合”——从内容体系到培养机制,从组织结构到利益关系,都要融合。
高质量托幼人才的培养,是目的;产教融合,是方式。托幼行业的产教融合还只是刚刚开始,方兴未艾,无论是局部作战的游击队,还是慧优才这样的正规军,都还在不断探索,不断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