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实现校企“双向奔赴”
2023-12-04
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是聚集教育产业政策资源、促进三教协同创新的重要手段,对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在线学习》撰稿人 张冠华
近期,产教融合新政迭出。在一连串的新措施、新提法中,“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颇具新意。与已有的“职业教育集团”“产业学院”“企业学院”相比,两个新概念有着怎样的内涵?政府、学校、企业等各方又该如何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协同创新?在2023(首届)产教融合发展大会平行论坛之一——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与协同创新论坛上,产教融合研究专家与来自行业企业、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开放大学等机构的代表,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与会者普遍认为,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新政强化政府主导,重视保障企业利益,有望真正实现校企相互满足合理需求的“双向奔赴”,促进教育、人才与产业、创新有机衔接;各相关主体应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打破壁垒,推动协同创新。
“两翼”将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捆绑在一起
“省级政府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对于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定位,特别强化了政府主导的色彩。此前,职业教育集团采取的是学校主导、自下而上的联盟合作方式;产业学院或企业学院则采取校企结对合作的方式,较为重视企业主导。行业普遍认为,这一变化对于推进产教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当前,深化职业教育嵌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愈发重要,而市域产教联合体是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重要载体。”论坛上,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浙江省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提出。教育部《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提出2023年底前建设50家左右。“ 市域产教联合体绝不是‘换个马甲’搞项目”,通过对100多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材料进行分析,刘晓发现当前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内涵、属性定位不清;基础工作没有做扎实到位,对文件要求、评选标准理解不到位;目标定位、运行机制、特色创新没有彰显;联合体与区域发展需求和办学定位明显不匹配等。
对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下一步工作,刘晓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一是围绕国家战略,优化结构布局。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技能型人才持续成长需求,重点支持服务区域重大战略性产业的联合体。二是紧扣关键环节,加强基础建设。建设具备教学、生产、培训、鉴定等功能的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和仿真实训系统,建设就业、用工、招生、师资、技术、管理等共享平台,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研发中心和共享型教学团队。三是促进开放共享,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形成“政府统筹、园区推动、行业指导、多元合作、广泛参与”的办学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市域职业教育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委员会,加强对市域产教联合体办学的管理。四是注重示范效应,强化以点带面。深入整合市域各类资源,充分发挥优质教育、产业资源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在学校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配置和互聘、教学资源和设施设备共享等方面加强合作。
“真正的市域产教联合体,至少要具备五个特点,即基础建设扎实、管理与运行机制完善、服务能力和运行成效显著、保障措施到位、特色与创新突出。这有赖于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刘晓总结道。
直面产教融合中的堵点问题,坚持系统思维,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将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捆绑在一起,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等问题。如果说市域产教联合体汇聚了某一地域的职教办学资源,那么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就是汇聚了某一重点产业链的资源。7月25日,首个国家重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暨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由此,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一体两翼”总体布局的全面铺开。
校企共建共享,推动协同创新
新形势下,高校继续教育和企业该如何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协同创新?与会的继续教育和企业代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育发展中心党委书记马国刚表示,学校继续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质量提升为根本,以特色发展为驱动,满足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从四个方面推动产教融合,促进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紧紧围绕学校的学科优势,服务行业转型发展,全面融入校企战略合作协议,校企共建石油石化人才继续教育基地;二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聚焦区域经济发展热点,开展政企联动教育培训,积极建设区域培训基地;三是加快教育数字转型,大力发展在线教育培训,搭建五大在线平台,面向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继续教育长期在线专项服务;四是加强质量体系建设,探索建立数字治理体系,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扩大了学校继续教育办学影响。
“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融合发展,有利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有利于实现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和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谈及职继融合和三教协同创新,苏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缪世林如是表示。苏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聚焦“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产业”,建立了苏州大学数字人才高级技能实训基地。未来,学院将从“人才培养”演变到“人才服务”,致力于打造“产教融合”的工业和教育融合发展生态圈资源。
企业是产教融合的重要主体,只有让企业乐于参与产教融合,充分保障企业利益,才能变“一头热”为“两头甜”。山东高速集团人才发展院党支部委员、副院长李恩宗以该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的领导提升高级研修班项目班为例,介绍了产教融合的实践案例。该项目目标是打造具有市场敏感性、强大学习力和创新思维的领导队伍,目前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建立校企沟通机制,共建校企合作学习共同体;形成8个课题报告,共计21万字,为集团战略探寻路径;立项山东省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级研修项目,已成功结项。
开放大学以教育跨界,促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平台搭建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的探索创新。长期以来,开放大学体系积极探索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融合发展,推动了产教深度融合。湖北开放大学、广东开放大学、陕西开放大学均实行采取“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模式进行一体化办学,两种不同教育类型不断融合,在师资队伍、资源建设等方面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产教融合成效卓著,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
湖北开放大学与湖北科技职业学院两块牌子,探索实施了“3363”产教融合新模式。该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钟毓宁对“3363”模式进行了详细介绍,首先是搭建三平台:建立六大专业群校企合作理事会等产教融合常设机构;设立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平台;主动作为,对接区域和行业产业人才需求,搭建产教融合综合平台。其次是人才培养三对接:对接产业定专业,对接企业育人才,对接岗位定内容。再次是教学实施六共同: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基地、师资,共同施教,共同评价。最后是服务面向三个方向:合作培训,合作就业,合作研发。经过探索努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得到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得到加强。
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刘文清表示,近年来,学校深入实施“一体两翼三化”发展战略,有力有效推动加快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一是校企合作成效显著。学校与近200家企业在人才培养上深度合作,近年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位居广东省高校首位。二是产教融合成效显著。与国内6家头部企业共建特色产业学院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并产出系列成果。三是协同创新成效显著。整合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力量,服务和融入健康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乡村振兴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建设了全国首个老年学省级重点学科,发布了全国首个省级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
“学校在多年办学积淀的基础上成立了陕西工商职业学院,在产教融合、三教协同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陕西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龙治刚表示,一是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与中国陕菜网共建陕菜学院,与知名酒店集团共建数字产业学院、智慧金融产业学院等。二是坚持高标准引领,打造职教国际品牌。学校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获批教育部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SGAVE) 首批试点。三是构建继续教育平台,凸显教育服务功能。四是发挥系统办学优势,推进社区教育和学分银行建设。五是推进课程开放学习,积极推进“单科课程注册学习”,服务全民终身教育。六是发挥红色资源优势,筑牢师生理想信念根基。七是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论坛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河北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联合承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副社长李桂云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