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打造:高职院校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及服务体系的建设路径——以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实训基地为例
2024-10-24
以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示范特色实训基地建设为例,提出“四方共建、四线贯通、四维拓展”理念(图1)。四方共建指联合政校行企“四方共建”一批校内外共享型实训基地,四线贯通指构建思政要素、文化创意、核心技能、校企双导师贯通的“四线贯通”通用型实践教学体系,四维拓展指构建服务产业振兴、服务人才振兴、服务职普融通、服务国际交流的“四维拓展”的社会服务模式。以此理念,开展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及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与实践。
图1 “四方共建、四线贯通、四维拓展”建设理念
一、联合政校行企“四方共建”一批校内外共享型实训基地
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行业为引导、企业为依托。在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过程中,政府发挥统筹协调、资金保障、政策引导作用,学校发挥职业教育主体作用,行业协会为实训基地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指导建设方向,企业为基地和实践教学提供相关经验的技术人员和真实的实训项目。四方互助合作、相互共赢,结合区域产业,发挥专业群优势,整合优化资源,建成了跨专业共享、跨领域共建、跨区域共融的设备先进、功能齐全、资源丰富的多元化共享性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主,校外与海外实训基地并行。基地建设后不仅满足专业群实训教学需求,还满足了区域纺织服装产业升级和人才成长需求(图2)。
图2 “四方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关系图
1.建设一批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校内集约化共享型实训基地
在校内,专业群以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引领,围绕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科教融汇,完善实训室建设,实训基地体系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心、校企合作技术协同中心、岗位核心技能实训中心、产教融合生产性实训中心等四大中心(表1)。专业群与非遗传承人、广西文化旅游商品行业协会等共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心,满足学生艺术技艺的实训教学的同时,对外开展职普融通教育;针对专业群岗位通用技能,与合作企业共建校企合作技术协同中心,为专业群提供岗位基础技能实训,承接专业技能比赛、职业技能鉴定;针对专业岗位核心技能,建设岗位核心技能实训中心,满足各专业核心技能实训、赛项训练、师资提升培训;针对产业生产型仿真实训教学要求建设,与合作企业共建产教融合生产性实训中心,配套部分工厂生产型设备。依托基地牵头成立广西中高职服装专业联盟,打造专业群成为广西同类院校标杆。
表1 校内实训室基地建设一览表
2.联合区域政府、人社局及产业园区共建校外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
专业群深入产教融合,依托玉林市纺织服装千亿元产业,联合玉林市人社局、玉林市福绵区人民政府及福绵区纺织服装生态产业园等共建了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服装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吴丁丁技能大师工作室玉林工作站等,基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政校行企共投入资金约200万元。基地实行公益性服务为主、市场化运作为辅的运行模式,由企业、教师、技术能手组成的专业培训师资队伍,主要面向企业职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纺织服装技术、服装缝纫工、服装制版师等培训。基地成立以来,培训各类工人达1万人次以上,2022年,获批自治区级“福绵裁缝”劳务品牌培训示范基地、吴丁丁专家工作室等,助力玉林市人社局获全国就业先进集体,逐步将“福绵模式”推广全区及全国。
3.对接东盟服装产业,政校行企建设一批海外服务共享型实训基地
由于产业中心转型,服装加工产业从广东向西迁移,发展至东盟国家。专业群把握产业转移契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联合深圳市博克时代科技公司与缅甸工业部和服装产业协会,共建缅甸仰光纺织服装青年技术工人研修中心,缅甸首家“鲁班工坊”“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等海外共享型实训基地,基地面积达1450平方米,主要面向缅甸及东盟国家开展纺织服装技术培训、服装数字化培训、智能服装设计培训等,并开发一系列纺织服装课程标准、技术标准、东盟国际化课程和资源包等。这一建设模式得到教育部和东盟国家政府认可,形成服务东盟的经贸模式推广至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其他东盟国家。
二、依托共享型实训基地,构建服务专业群的“四线贯通”的通用型实践教学体系
依托共享型实训基地四个共享实训中心,对接专业群岗位技能,分阶段分步骤地构建思政要素、文化创意、核心技能、校企双导师贯通的“四线贯通”通用型实践教学体系(图3)。
图3 专业群“四线贯通”的通用型实践教学体系
1.思政要素贯通
专业群在第一阶段岗位基础技能阶段贯通思政要素项目,从工匠精神、守正创新等方面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理念,在共享实训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心进行专业群通识平台课程和专业基础技能课程进实践教学,建立职业基础认知能力。
2.文化创意贯通。
挖掘专业群文化创意共性,发挥专业群特色,在专业群第二阶段岗位通用技能实践教学阶段贯通文化创意项目,将民族文化创意项目、红色文化创意项目、乡村振兴文化创意项目贯穿到专业群岗位通用技能实践教学中,在共享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技术协同中心完成职业岗位认识实训。
3.核心技能贯通
重视学生岗位核心技能的掌握,在第三阶段以岗位核心技能贯穿,将“岗课赛证”以项目任务的形式安排到专业群的各项核心课程中,让学生通过“岗课赛证”在岗位核心技能实训共享中心掌握岗位技能应用能力,夯实学生职业技能。
4.校企双导师贯通
在校企共建的产教融合生产性实训中心执行双导师制,对专业群的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项目培训,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职业拓展技能和综合实践技能,利用工作坊制、学徒制、项目制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实现职业技能精通。
三、依托共享型实训基地,构建“四维拓展”社会服务模式,提高专业群服务产业的能力
依托校内外及海外共享型实训基地,挖掘实训基地拓展服务功能,专业群构建服务产业振兴、服务人才振兴、服务职普融通、服务国际交流的“四维拓展”的社会服务模式,调动政校行企的各方力量,让专业群为区域产业发展服务,提升人才共育质量(图4)。
图4 共享型实训基地“四维拓展”的社会服务模式
1.服务产业振兴
基于共享型实训基地发挥专业群优势,紧密对接广西纺织服装产业,围绕科研融汇,与企业共同成立纺织服装产教融合实践基地,通过校内共建协同育人创新中心、吴丁丁技能大师工作室、民族非遗技艺工作室、文化创意研究所等开展技术服务,开展智能研发,助力企业转型升级。近年获专利22项,师生参加自治区级“双创”类大赛获一等奖4项,2022年作品《小课程大公益——“衣路工坊”民族服饰制作公益课程项目》在第十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金奖。
2.服务人才振兴
共建劳务品牌,提供产业人才培养培训服务、职业鉴定及资源库建设等服务;联合玉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产业园区建设劳务培训中心成立大师工作室技术工作站、专家工作室等,共同打造“福绵裁缝”地方特色劳务品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1万人次以上,为广西人社厅开发自治区级服装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题库,服务产业高端,助力人才振兴。
3.服务职普融通
开展系列“小课堂大公益活动”,将中华优秀服饰文化送进中小学生课堂,为中小学生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劳动实践教育服务;与企业合作成立产学研创民族服饰创客中心。近年来,该中心对南宁市中小学及各类培训机构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及华服创客培训达2000人次以上。
4.服务国际交流
关注东盟服装产业发展,整合基地优势资源,建设缅甸青年技术研修中心,为东盟国家服装产业提供技术提升、工人培训服务,开展各类线上线下国际培训与文化交流,成为服务缅甸纺织服装产业技术工人培训的国际合作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