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打造之“金师”:教育家精神融入职教教师职业素养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
2025-01-10
一、教育家精神融入职教教师职业素养的机理分析
(一)现实起点:对教育家精神的内化认知是教育家精神个体内化过程的第一个环节。
教育家精神作为教师职业精神的浓缩精华和人类结晶,在被职业教育教师认识、认可之前独立于个体之外,外在于精神层面。此时,职业教育教师对其处于无知、朦胧或混沌状态,难以与其产生联系。这就需要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和教育手段加以宣传、推广,打破知识隔膜,消除信息壁垒,让职业教育教师首先接触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具体知识和信息,感知其存在,了解基本概念内涵,逐渐产生主观认识和浅层印象,实现个体初步接纳。职业教育教师在接纳教育家精神的基本知识后,再结合典型人物事例、先进人物事迹教育,尤其是榜样影响,进一步深化理解,领会、掌握其价值意蕴、逻辑机理,逐渐增强价值认可,主动对标靠拢,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和思想能量。再通过情感沉淀,在个体精神层面加重加深情感认同,逐步达成情感共鸣,然后进一步升华,由感情认同上升到理性认同,形成坚定意志,最终融入职业教育教师个体职业素养,成为其核心组成部分,也成为自我规范言行、自我约束举止、自我改革创新的精神指导和根本遵循。
(二)进阶跨越:对教育家精神的转化
在教育家精神吸纳到职业教育教师思想中去后,真正融入职业教育教师职业素养、成为职业素养的核心组成还需要一个从理念到实践、从精神到行动的转化过程。这个转化过程需要践行理念,重在行动和作为。在转化过程中,职业教育教师要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自身主动模仿、自觉遵循教育家精神,用其指导具体教育教学实践,并落实在日常工作和行为规范中。职业教育教师相较于普通教育教师更容易转化教育家精神,因为职业教育横跨教育与职业两个领域,与行业企业沟通交流机会多,与生产岗位实际联系紧密,尤其是每年1个月的企业实践,可以使教师获得较多素养和技能提升机会。职业教育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主要表现为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在日常言行中做出模范、形成表率,在教育教学上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上以学生为中心、关心学生职业生涯成长,在教育胸襟上站位高远、传道授业解惑。只有通过行动,将教育家精神实实在在地贯彻落实于高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培养过程中,才真正实现了教育家精神转化,实现了从思想到行动的质的飞跃,才真正趋向经师、人师,成为教书育人模范。当然,这个过程不是单一的,需要经历由理念到实践、由实践到理念的循环往复过程。
(三)升级深化:对教育家精神的固化
将教育家精神内化、转化为职业教育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部分,并不是一路坦途、一帆风顺,有时只是一时热、一阵风,仅为暂时的、短期的表现,很容易出现跑偏走样或循环反复。若要有效融入、长久保持教育家精神,还需要将个人发展与服务国家战略需要有机结合,不断加强内在激励和外在刺激,增强内生动力,克服种种困难和负面反馈,使知识内化、行为转化不断得到正向反馈,形成条件反射式稳固链路,逐步固化为潜意识,成为职业教育教师个体的精神自信、行动自觉、实践本能,达到教书育人自如状态和自由境界,表现为信念与行为的高度自觉性和能动性,并坚定保持下去,即使出现偏差也会主动检查、反思、修正,不因困难而退缩,不因条件改变而改变。促进教育家精神固化的内外部激励刺激涉及的方面较多,包括政策制度、师资培养培训、评价机制、表彰奖励、经费保障、宣传教育等,这些方面需要多方面条件和资源的加持,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共同推动,形成健全体制机制和工作合力。
二、教育家精神融入职教教师职业素养的路径指向
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职业教育教师职业素养,成为核心组成部分,进而实现整体素质提升,需要在制度规范、教师培育、内生动力、环境氛围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大多元主体工作协同,形成推动合力。
(一)健全多层级政策规范,强化制度保障
一是推动教育家精神政策制度落实落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为指引,推动制订出台教育家精神融入职业教育教师人才培养的专门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向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联合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培养师资倾斜,助力高素质职业教育教师培育和供给。结合职业教育“五金”建设,尤其是“金师”打造,加快推进修订职教教师法律法规,切实保障职教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合法权益,增强福利待遇,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让教师回归教育教学初心使命,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静心育人。二是将教育家精神纳入考核评价。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契机,推进教育家精神有机融入教师评价,建立健全具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教师评价制度,配套激励措施,在职称评定、干部选拔、推优推先、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或重点推荐。要考虑教育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动态性,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运用,健全多元化生式成评价,发挥行业企业评价、家长评价和学生评价作用,扭转教师功利化倾向,激励教师在教书育人上投入耐心资本、持久爱心付出。三是健全惩处机制。加强职业教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实行师德师风失范一票否决制,完善教师退出机制,让不敬业履职、有违教育家精神的教师退出教师岗位,坚决清退败坏教师形象的人员。
(二)加大职教教师培养培训,促进整体能力提升
一是将教育家精神融入职业教育教师师资培养。要着眼于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将教育家精神培育关口前移,有效纳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思政课程、通识课程和学科课程,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思政课程,创新课堂教学,让师范生们提早熟悉相关理论知识和精神实质,深化理解,逐渐成为精神指导和行为准则。二是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有组织培训。加强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的国家顶层设计,将教育家精神作为师德师风建设重要内容,贯穿于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多方位、全过程。要将教育家精神作为新入职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管理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结合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开展专题讲座、行业专家报告,组织开展企业实地考察、岗位锻炼,满足教师精神追求需要,帮助树立教师信仰,增强身份认同,提升精神境界。发挥教师培训机构、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等作用,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培养教师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升职教教师素质能力。三是将教育家精神融入人才规划项目。要将教育家精神纳入职业院校教师人才规划、培育工程和梯队建设的重要内容,突出教师国际化水平提升,鼓励教师出国访学、随教“出海”,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有效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和中国企业走出去。
(三)推动教师内生驱动力提升,增强自身德行修养
一是推动终身学习。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基层院系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促进党支部“双带头人”建设,以党建带团队,带动教师个体和群体坚持学习、持续深化科研与教改,提升德行修为,增强专业教学能力,引导教师胸怀“国之大者”,争做“工匠良师”。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搭建教师成长学习平台和模块,协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提供教师自学成长外部资源和支持条件。二是强化教师企业实践。要以岗位实践为抓手推动专业教师练就过硬实践技能、锤炼高尚师德,重点是落实国家教师企业实践政策,完善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模式,推动数据平台监管,建立交流分享机制。推动教师顺应专业所对应行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深入开展产教融合企业实践,加强生产岗位锻炼,向工匠大师、技术专家、企业老师傅学习,掌握新技术、新技能,掌握行业最新动态,熟悉最新工艺流程,涵养行业企业生产文化,用实践引领教学创新。三是加强教育家精神文化氛围涵育。以新“双高”建设为引导,重视以教育家精神涵养为重点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构建以立德树人为重要引领、以工匠精神为特色、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追求、以校史馆文化馆为主要载体的职业院校文化体系,厚植尊师重教文化,推进以文化人、以文培德、以文促教。要发挥教师发展中心作用,在教师培训中心、教学场地装饰先贤往圣、人民教育家典型人物,在校园内设立行业模范、工匠大师雕塑,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环境,引导坚定理论信念,陶冶道德情操。
(四)营造社会支持环境,形成协同合力和浓厚氛围
一是加大媒体宣传报道。要结合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内容宣讲,充分利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及网络等媒体手段,设立长期宣传专栏和专门版块,广泛开展教育家精神宣传,深入解读教育家精神丰富内涵、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让职业教育教师群体清晰明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庚续教育救国、报国、兴国乃至强国的家国情怀和远大抱负。结合年度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在全国职业院校广泛开展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等优秀教师宣传推送,走进校园、走入讲堂,影响带动新聘教师、青年教师、兼职教师向模范看齐、向榜样学习,躬耕培养堪当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时代大任的接班人。二是加强政行企多元力量协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教师支持政策,逐年增加社会福利和配套保障,奠定教育家精神养成的物质基础。推动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教师教育家精神养成中的地位、作用,为教师企业实践、岗位锻炼提供便利条件,吸纳优秀教师挂职交流,更新业务知识,增长职业技能。依托职业教育“一体两翼”建设,借助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资源,搭建教师企业实践资源共享平台,助力提升服务区域、支撑产业的实践技能。三是赢取社会大力支持。职业院校要加强家校联动、社会协同,面向社会敞开校门办教育,吸引学生家长和社会组织在职业教育活动周、大赛举办日、校园开放日走入校园,增进互动交流、信息沟通,增强教师岗位认同、尊重与互信,使职业教育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
(文章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