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职教出海”第一步到底该做什么
2025-08-12
职业院校要想了解“出海”第一步该怎么做、做什么,首先就要明确“职教出海”的目的是什么?没有明确目的的动作都是盲目性动作!
那么,职业院校“出海”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完成指标考核?
是潮流趋势,别的院校都在出海,我们也要跟风一起上?
出海是为了打鱼还是出去送礼?
这里,我们从四个层面分析一下“职教出海”的目的。
第一,学校层面;
从学校角度来看,我国人口出生数量的下降已经是不可逆的趋势,如果十几年之后的考生数量比当前下降一半,那么职业院校必将面临洗牌,生源从何而来?收益从何而来?所以“职教出海”从职业院校本身而言就是要提前布局海外生源及培训市场。
第二,出海企业层面;
从出海企业层面,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其诉求就是“降本增效”,对职教出海的最大合作点就是“人才培养”。出海企业在海外基本都会面临三大招聘难题:1、语言不通,配比翻译,用人成本高;2、本土技能水平不高,生产效率低下;3、文化差异大,管理难度高。所以“职教出海”从企业层面而言就是希望可以培养大量既懂中文又懂技能、知华友华的本土员工。
第三,产业层面;
当下中国企业正以非凡魄力,在东南亚、非洲、欧洲、拉美等地拓展海外市场。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与企业协同出海,已然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战略路径。“带动产业走出去”也正是“职教出海”发展到一定阶段要承担的责任,所以职业院校从“随企出海”到“引企出海”也是必由之路。所以,从产业层面而言,海外“中文+职业技能培训”及海外工程技术大学等各类合作办学项目,将会创造更多适合产业出海的发展土壤。
第四,国家战略;
“职教出海”是以建设区域人才培养供应链,以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服务国际产能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战略目标。
当明确“职教出海”的目的之后,就可以设计实现路径和实施步骤了。这里分别从学校国际合作处(国际院)、二级学院和校办三个角度来分解职教出海的第一步。
国际处是资源对接和调研(当然,如果先分析指标项也没有问题),首先确定院校出海的专业,然后根据输出专业对接海外有相关专业培训需求的中资企业和院校。
二级学院作为交付实施单位,对于“职教出海”肯定是要把出海的内容建设好,这包括职业教育标准、教学资源、教育教学装备,国际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出海教师,等“国际五金”建设。
职业教育标准主要指专业、课程、实习实训、教学条件、师资、培养培训、校企合作等,应具有明显的产教融合特征,由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研制,紧贴相关行业产业需求。
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主要指双语或外文教材等教学资源和在线课程、数字化平台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以及包含以上各要素的教学资源组合,内容应涵盖技能知识点、成体系且结构合理,能体现国际先进教育教学和课程建设理念,具有较高数字化水平。
教育教学装备主要指企业及教学使用的仪器、设备等硬件装备、专业软件装备,以及人工智能、虚拟仿真实训室等软硬件一体化教学装备,对标产业发展前沿,融入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具有明显产教融合特征,原则上应为学校自主研发,或学校和企业共同作为研发主体,学校享有相应的知识产权或所有权(如具有与合作企业签订的校企合作研发设备、装备协议以及相关知识产权授权等)。
国际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是在国内学校内部建设的,用于来华留学生、海外企业订单班学生、海外企业岗前员工、海外企业委培员工技能提升培训的基地,同时可以模拟国际真实产业产线部分环节的、承接真实生产项目的生产型实训基地。
出海教师是海外培训、教学的执行者,需要较高的职业素养、良好的外语水平,这对职业院校师资力量的挑战极大。
校办领导作为决策层,对“职教出海”的支持力度直接决定了项目的成败,所以学校在分配任务、分配指标、分配考核的同时,要给予政策、资金和权限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