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助力民营经济产业升级
2023-07-13
中宏网7月12日电(记者 韩鹏飞 秦智城) 在2023年全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经验交流会上,泉州市作为全国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代表之一,作了现场经验交流。此外,泉州报送的《传承弘扬“晋江经验”打造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共生共融的泉州实践》也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50个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典型案例。
近年来,泉州聚焦传承弘扬“晋江经验”,立足“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奋斗目标,围绕“以产兴教、以教强产、产教融合、赋能发展”工作思路,以“双百五十”具体目标为突破,提出“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新格局”“发挥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作用”“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育模式改革”“推进产教融合平台载体建设”四大改革任务和13个方面的具体措施,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泉州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作为何走在全国前列?本网记者专访了泉州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廖良结。
产教融合助力民营经济产业升级
泉州在推动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工作中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廖良结表示,2021年7月份,泉州市入选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试点城市创建工作。泉州是以民营经济发展为主的城市,产教融合工作事关泉州民营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泉州市人民政府高举“晋江经验”这面旗帜,抓住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这“两篇文章”,充分发掘民营经济优势、华侨资源优势以及泉州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将这“一面旗帜、两大文章、三大优势”统筹融合到民营经济的内生动力中,推动产教融合从浅入深、从零散到聚集逐步发展,服务本土职业院校,帮助企业对接国内外、省内外高校资源,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质朴融通,奋力走出一条符合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产教融合新路。
近几年,从泉州经济发展情况看,泉州扎实推进产教融合工作对泉州民营经济产业转型升级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泉州以产教融合为抓手,让民营经济更快更平更稳完成产业升级。泉州实施技术人才穿透式工作举措,按照一个县区至少打造一个各具特色、深度融合的产教园区的工作思路,推动高校、院所和龙头企业,联合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等合作,服务产业提升。
数据显示,2022年,泉州市GDP达到1.2万亿,全国排名第19位,相较于2021年,前进了2位;全市工业规模生产总值达到2.1万亿元,居全国第7位;工业投资1022.59亿元,增长21.6%,其中,近75%的投资来源于民间投资,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泉州给广大企业提供比较好的人力资源保障是有一定关系的。
另外,泉州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增长630余家,2022年增长770余家,这两年新增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比过去累计的1037家还多,说明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对激发泉州民营经济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七成以上技术人才留泉创业就业
泉州如何助推人才培养更“接地气”?廖良结介绍,泉州开展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工作以来,围绕“以产兴教、以教强产、产教融合、赋能发展”的改革思路,锚定“双百五十”重点目标(即培育或建成100个以上契合泉州产业实际的产教融合特色专业群、100家以上示范产教融合型企业,10所以上省级高水平职业学校、10个以上引领优势产业发展的产教融合联盟/集团、10个以上示范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0个以上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服务平台、10个以上区域特色明显的产教融合型行业),制定出台《泉州市加快建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实施方案》《泉州市关于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将产教融合发展作为基础性要素融入相关政策,同步提出可操作的支持方式,配套措施和项目安排。
开展“万名干部进万企”“一企一策促发展”“营商环境进园区”和政企“早午晚餐会”等一系列活动,密切政企关系,精准掌握企业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发展核心需求。把市场供求比例、就业质量作为学校设置调整学科专业、确定培养规模的重要依据,以“一校一群一产业”(一所职业院校至少建设一个对接“8+4”产业特色的专业群)为抓手,积极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培养,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泉州市相关部门参与院校专业设置把关。助力建立起紧密对接产业链、服务创新链的学科体系。
泉州立足现有纺织服饰、石油化工、建材家居等九大千亿级产业,提出了“双百五十”目标,实施“一校一群一产业”布局,即一个职业院校至少建设一个对接重点产业的特色专业群,实现了超九成在校生专业方向对接本地产业体系、七成以上学生留泉就业创业。
搭建海外人才供需对接的平台载体
侨情资源在泉州市的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中起到哪些方面的作用?廖良结谈到,泉州有950万海外华侨华人,约占海外华人总数六分之一,是全国华侨华人人数最多的城市。近年来,在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泉州相关部门大力推动院校充分发挥“侨”力量,跟随民营企业有序“走出去”,以“中文+职业技能”国际化发展模式,布点建设“海丝学院”“鲁班工坊”等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推动泉州产教融合育才体系的外向输出。
在泉州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近年来,泉州黎明大学联合海外侨团侨社、华文教育机构及海外高校合作方,在印尼、马来西亚等五国挂牌成立6个“黎明海丝学院”,实行“联合运营、属地管理”,通过外方院长聘用制、属地化管理、项目制投入等机制创新,搭建海外人才供需对接的平台载体,共同研制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现海丝学院有效运营,其创新成果获评2022年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成功向全省全国复制推广。
在加强泉州本土职业教育科研师资力量方面,近年来,泉州市一方面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提质培优,一方面积极引进大院大所,鼓励院校联手更多产教融合主体,因需设课、因需施教、多形式协作。助推人才培养贴近市场需求。
实施泉州市“桐江学者计划”和职业学校专业带头人、名师(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建设泉州市产教融合双师资源库,鼓励职业院校自主聘用专业对口的能工巧匠带项目、带技术进校园,支持企业聘任院校师生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科技研发,为职业技术人才的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泉州市聚焦有基础有优势、发展最急需的纺织服装、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等领域,积极开展院校与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中纺院海西纺织新材料研究院等大院大所之间的“师资共享”,通过引进专长学科领域的高端人才,补足学校师资和科研短板,提升泉州职业技术院校整体科研教学水平,为培养高质量职业技能型人才筑牢根基。全市院校、科研院所合力共完成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超200项,累计服务企业1900余家,获得横向技术服务收入超1亿元。
编辑:韩鹏飞
审核:王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