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人大常委会以高质效履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08-26
近年来,泉州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行使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聚焦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助力深化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
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施后,泉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调研、座谈全面了解法律实施成效,在专业设置、产业需求契合度、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等方面找准“病灶症结”、开出“有效处方”,围绕“宣传引导、统筹指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师资建设、服务保障”等6方面针对性提出了18条建议,以法治力量推动职教发展。泉州市政府积极响应,启动实施市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培育工程,首批培育建设38个产教融合特色专业。推动1400多名企业能工巧匠、技术能手入校园、进课堂,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各类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142个,实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当年培训学生1184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步入“快车道”。
2023年,泉州市人大常委会跟踪调研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继续深挖校企合作、师资力量、要素保障等方面不足,提出“健全统筹协同推进机制,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深化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营造职业教育发展良好社会环境”等4方面8条建议。在泉州市人大常委会的持续跟踪下,泉州成立了福建省最大的产教融合联盟。推动超2500家企业与职业学校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共建产业学院87个、实训基地334个。每年为25万企业职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并帮助1.3万名企业职工实现学历提升。晋江市域产教联合体、泉州石化市域产教联合体分别入选国家级和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
为推动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2024年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做强做优职业教育、服务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项工作报告,实地走访职业学校和新兴产业民营企业,针对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设置、师资力量、教学内容、产教融合等问题,提出“提高学科专业水平、提升产教融合成效、护航技术人才成长、加大保障力度”等4方面12条建议。
在泉州市人大常委会的“鼓”与“呼”下,泉州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建立了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并对新开设急需紧缺专业予以资金奖补,近三年新增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点72个,实现专业与产业匹配度达80%以上。2024年新兴产业专业招生规模同比提升37%,为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夯实了技能人才基础。
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和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泉州的人大代表在职业教育领域方面积极建言献策。2021年以来,累计45位市人大代表提出相关的代表建议件,泉州市人大常委会“交”“督”“办”有机衔接、同步发力,督促承办部门拿出实招硬招,积极回应代表关切。
聚焦“关于推动我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等建议,泉州市人大常委会落实“三方会商”督办机制,召集承办单位与代表面对面沟通交流,推动承办单位在“加强学科建设、深化贯通培养、强化师资队伍、提升教科研水平”等方面制定措施并落实到位,推动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不断提升。目前10所职业学校和36个专业群入选省级“双高计划”,获得国家级、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20项,数量居福建省首位。
高度重视“关于推动高职学校升级本科学校”等建议,多次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开展调研,汇聚各方力量支持黎明职业大学、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争创本科学校。协调完成黎明职业大学23万平方米校舍以及泉州医高专洛江校区6.1万平方米学生公寓的产权办理,帮助解决遗留十多年的历史问题。在泉州市人大常委会的积极推动下,黎明职业大学已成功升级本科层次职业大学。
以督办“关于加快推动职教园区建设”等建议为契机,泉州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协调教育、规划等部门,促进中心市区优质职业学校资源整合,改善办学条件。推动规划建设占地623.8公顷的泉州市职教园区,布局了黎明职业大学洛江校区和相关中职学校新校区等,进一步扩大优质职业院校办学规模,为泉州职业教育发展积蓄潜能。(肖松清、林楷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