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职业教育由“谋业”转向“人本” 不是单纯的就业教育
12月27日,教育部举行线上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有关情况。《意见》破除了“矮化”“窄化”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直击改革实践中的难点痛点问题,提出了职业教育的新主张。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表示,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由“谋业”转向“人本”,更加注重服务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但决不是单纯的就业教育。
职业教育改革重心由“教育”转向“产教”,更加注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最大优势,更是改革的难点与重点。
《意见》直面产教融合中的堵点问题,坚持系统思维,提出了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制度设计,将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捆绑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创新良性互动机制,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等问题。
陈子季强调,职业教育服务场域由“区域”转向“全局”,更加注重支撑新发展格局。《意见》立足新发展格局,在国内国际两个场域谋划部署职业教育发展。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机制,使我国职业教育从“单向引进借鉴”走向“双向共建共享”,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
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由“分类”转向“协同”,更加注重统筹三教协同创新。陈子季提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二者不是平行更不是对立的。
《意见》在巩固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从“不同”走向“协同”,各种教育类型优势互补、交叉融合,都服从、服务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共同目标。
“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更加注重社会力量参与。”陈子季说,“深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是一项集成工程,核心力量是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合作的发展机制,核心目标是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参与办学格局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