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政策法规
产业学院
基地动态
领导关怀
合作院校
产业园区
产融型企业
专家指导
新闻报道
更多 >
置顶
新华社专题报道 “产教融合 激活泉州产业新动能”
新华社福州8月27日电(记者黄景鸿、吴剑锋)福建泉州黎明职业大学ASEP班2025届毕业生赖崇棋,凭借在校期间锤炼的扎实技能和丰富的项目实践,入职吉利汽车下属公司。“在学校积累的实习实训经验,让我面对实际岗位时信心十足。”赖崇棋说。 ASEP校企合作项目是教育部与上汽通用汽车合作的项目,是一项以专门培养和输送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的教育培训体系。2022年,刚进入汽车智能技术专业ASEP班时,赖崇棋对汽车电子知之甚少。通过学校举办的行业专家讲座,他逐渐认识到汽车产业的广阔前景。校企合作平台为他提供了大量“项目化”学习机会。2023年,他在企业专家指导下独立完成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优化项目,并在多项职业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 赖崇棋从课堂到职场的顺畅过渡,是泉州市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增强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一个缩影。 目前,泉州已形成纺织服装、鞋业、建材、机械装备等十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产业基础雄厚,企业形态多样。“本市工科类高职院校占比高,毕业生多数进入制造业或生产性服务业。”泉州市人社局就业科科长陈伟忠介绍,传统行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仍在不断扩大。 如何破除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间的壁垒?泉州以产教融合为核心路径,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同步发展。多所职业院校通过机制创新、平台共建与课程重构,逐步探索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教协同育人模式。 黎明职业大学自2017年与上汽通用汽车合作开展ASEP项目,将企业标准融入教学全过程,实现人才供给与需求的高效对接。“产教融合不是简单地把学生送进企业。”该校教务处副处长钟鸣长说,要把企业的需求、标准和资源深度嵌入教育全流程,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形成产业思维和实战能力。 在智能制造之外,纺织新材料、鞋服设计、跨境电商等专业也通过深度校企合作结出硕果。黎明职业大学新材料与鞋服工程学院与海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实施“技术精英”领航计划,推行“3年订单培养+3年进阶培养”机制,企业导师常驻学校参与教学,学生提前进入研发一线。2025届毕业生徐伟鹏在实习阶段表现优异,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研发部门,成为重点管培生。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则紧盯跨境电商新趋势,构建“专业群对接产业群”体系。“专业建设必须立足于课程体系的开发与构建。”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院长潘茹介绍,坚持学院增设小语种、跨境合规、海外直播等课程,并在东海跨境生态圈设立实训基地,采用“一院一基地+N企业”模式,让学生在真实商业场景中锻炼实战能力。“核心是必须以人才链对接需求链。”潘茹说。 为拓展产教融合覆盖面,泉州还推动成立跨校际、跨行业的产教融合联盟和研究院,由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参与治理,实现资源统筹、信息共享与政策协同。三年前,泉州东海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应运而生。基地负责人周榕彬介绍,基地建在产业园区内,由校内外共建,着力破解产教融合‘两张皮’的痼疾。基地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明确成才路径。而借助基地,相关专业学生在大二、大三期间就能进行实操技能培训。 东海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跨境电商多平台实务教学课堂现场。新华社发 2022年,泉州师范学院商学院学生韩波进入东海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实习。半年实训后,他与同学共同发起的创业项目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脱颖而出,并获得120万元天使投资意向。如今,由他开发的“短视频个人IP”知识付费课程已登陆亚马逊平台,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还带动了一批泉州鞋服产品借势出海。 更长远的保障,在于让人才培养始终与产业脉搏同频。据了解,泉州市定期发布高校专业设置引导性目录清单,动态调整专业布局。近三年来,全市新增对接本地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布点专业105个,高校专业与产业匹配度逐步提升。
2025-08-28
置顶
福建日报 | 专业链融入产业链,人才端对接需求端
职业教育,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产业。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和最大特色。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建立现代职业体系。 作为泉州市重点建设高职院校,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探索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模式,以专业融入产业,探索并形成“校企共育、以实锻才”数字商贸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开创了一套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有效合作创新机制。 产教融合建载体 6月13日,位于泉州东海跨境电商生态圈的东海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内,50多位来自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二学生分坐在一排排电脑前,忙着在跨境电商平台上进行选品和上新。经过近4个月的实训,如今他们操作起来已经十分熟练。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职业教育的职责使命之一,产教融合是重要的实现路径。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探索构建“校企共育、以实锻才”数字商贸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全力破解“合而不深”导致人才供需“两张皮”问题。 推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是关键。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泉州东海湾产教融合有限公司合作,依托泉州市产教融合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打造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泉州市产教融合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致力于在政府、高校、产业、企业、大学生等产教供需之间,搭建一个信息对称、高效融合、专业运营、基于产业人才供需的大数据AI智能匹配公共服务数字化平台。”中国教育创新事业部产教融合总经理、泉州东海湾实训基地负责人周榕彬介绍。 目前,泉州市产教融合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汇聚院校资源56所、入库专家168人、实训基地56个、产学研平台158个、企业数据1258家、注册使用人数10555人、人才信息匹配过万条、服务对接产教融合各类需求320多项。 利用泉州市产教融合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分析岗位能力要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让产业与教育融合到一起。(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根据企业岗位能力要求,我们以‘明商道、精商技’为理念,校企共研共建‘基本通用能力培养—分岗位核心能力强化—分方向能力拓展—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四级模块化课程体系,兼顾通用能力、专业技能、个性需求的人才培养。”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院长潘茹介绍。 理实一体育人才 毕业生到企业,如何实现“来之即战”是职校学生、用人企业面临的难题。对此,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东海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构建“1学院+1基地+N企业”实训全场景,实现同时与30多家企业同步开展分岗位、分方向、个性化协作培养,使学生在真实情景、真实压力下进行真实岗位、真实任务的实战训练。 “我们以‘全场景实训’和‘分类分层’相结合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为载体,将实训基地建在产业园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进专业建设与产业集聚区深度对接,有效破解产教融合合而不深,融合路径不畅、载体单一等问题,实现专业人才培养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潘茹介绍。 今年2月,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150名学生,走进泉州东海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开启了自己的实训之旅。在基地经过1个月的集中培训后,根据学生职业规划的不同,他们被分派到不同的岗位开始实训。 考虑到要继续提升学历,商务英语专业大二学生林阳捷选择留在基地内实训。经过4个月的实操,他接触了亚马逊、店小秘、POD等跨境电商平台,提升英语水平的同时,掌握了跨境电商相关基础技能。 准备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市场营销专业大二学生林佳仁,则选择到企业实训,真岗实操让林佳仁有了与在校学习完全不同的体验。“4个月系统的实操学习,让我掌握了更多的实操技能,这段经历对我以后找工作会有很大帮助。”林佳仁说。 “实训过程中,院校、基地、实践企业三方共建共管,共同制定理实一体教学计划,按照‘一期一案’‘一企一策’,充分考虑学生适应性和岗位适配度,提升人岗匹配度。”潘茹介绍,把教室设在产业园区,把课堂交给企业导师,精准提升了学生岗位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全场景”实训,多企协培开展个性化真岗实操,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通过真情景、真压力下真岗位、真任务的锻炼,提高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泉州经贸学院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先后培养了2500多名毕业生,一次就业率95.1%,用人单位评价优秀比例从15.7%提升至30.4%。 以群强院谋发展 专业建设水平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水平。2022年以来,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群建院深化专业布局,以此为突破口,完善办学治理体系,走出一条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 职业教育赋能地方经济协同发展,关键在于依据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采取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的举措来推动职业教育的优化改进。 近年来,泉州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海丝名城、制造强市,锻造纺织鞋服、石油化工、建材家居等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及机械装备、电子信息、健康食品等3个5000亿级产业集群。 根据新形势下部分专业与福建省、泉州市的区域主导产业结合不够紧密,设计的专业大类和专业类较多,专业群建设力度不够,专业群的优势还不够明显等实际,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进一步推进专业结构调整,着力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打造能够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的高水平专业群。 2021年,《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福建)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丝路”,将泉州打造成“丝路电商”核心区。如今,作为全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泉州培育出6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2024年跨境电商交易额达620亿元。 泉州电商产业加快发展,对商贸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主动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强化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未来,我们将紧密跟随跨境电商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充分发挥专业群优势,深化整合专业资源,动态优化专业结构,使专业群更好匹配产业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潘茹表示。 目前,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电子商务、财经管理、人工智能、艺术设计、交通服务、金融服务与管理6个专业群,逐步构建起与福建省和泉州市现代产业新体系和“四大经济”相契合的专业结构,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来源:福建日报编辑:苏素琼 林仕晖#file_6680#
2025-07-08
置顶
市委书记张毅恭莅临泉州东海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检查指导
4月8号上午,市委书记张毅恭莅临泉州东海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检查指导。副市长汪志红、市发改委主任廖良结、市商务局局长张小红、丰泽区委书记高金全等陪同。 #file_5222# 张书记首先参观了东海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所在园区、实训室、孵化空间等办学条件。基地负责人周榕彬介绍说,东海湾实训基地是我市创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重点项目、市级首批示范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国家级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通过引进高校大学生开展理实一体教学、集中实习实训等系列,标准化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赋能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 #file_5156# 随后,张书记询问了东海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发展历程、运行管理模式、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合作共建等具体情况以及取得成效;深入了解了“泉州市产教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行情况汇报;并与在基地实践学习的泉州经贸学院师生们进行了亲切的交流互动。#file_5157# 张书记指出,东海湾实训基地能结合我市产教融合开展、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等需求,践行民营企业参与公益性实训基地建设、并实现完全市场化运营,精准培养应用型产业技能人才,这是很不错的创举。做为首批示范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要及时总结创新模式经验,扩大规模、复制推广,助力“8+4”产业体系发展。
2024-04-09
跨境电商
新媒体
教育
软件
现代家政
石油化工
双师资源库
产学研平台库
专家库
专利库
设备库
成果库